
蔡国强的“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这个作品,其实表现了“一种力量在发展,而另外一种力量在担心”。特别是在一种文化走向开放的时候,别的文化会像洪水一般涌进来,跟它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发生冲突,它会抵抗,会遍体鳞伤,它必须利用对方的文化和对方的优点,转化为自己的力量。像这种普遍性意义世界就可以接受了。
一艘插满3000多支箭的船,悬空而停,船头上的中国国旗迎风飘扬,这是蔡国强的装置作品《草船借箭》,很容易令人联想到中国在世界舞台的现状,也是蔡国强备受争议的作品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我们需要先来了解一下《草船借箭》的创作背景:
1、《草船借箭》是著名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高名潞主持的“Inside Out:New Chinese Art”中国前卫艺术系列展览(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等二元对立问题)之一;
2、蔡国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东南部渔港城市泉州,后留学并成名于日本,1995年移居美国至今;
3、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4、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媒体大肆宣传“中国威胁论”;
5、《草船借箭》首次展览场所是纽约当代艺术中心;
6、蔡国强早年学习舞台美术,后成名并热衷于火药艺术;
7、作品中主体身份(相对于“箭”来说)的确立(飘扬的五星红旗)。
“草船借箭”出自三国时期的传说,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这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被安在了诸葛亮身上。这就是在中国文化中,几乎众人皆知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在这里,蔡国强用这个故事来形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之中的文化境遇。各种来自不同的异质文化的观念和方法,不同的思想,生活方式在一个新的平台上进行充分的相互的表达和展示,以激发艺术家与观众各种不同的对话方式,从而达到相互了解和沟通,进而理解各自的文化差异,对自我文化认同与历史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当代中国艺术家或普遍大众来说,都视文化认同为一个开放的过程,他们在接其他文化影响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自己对文化传统的认知,并且将其回归到当代生活的脉络与个人的切身经验中。所以,无论是去了解不同的文化、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去发展和接受外来的影响,还是回过头来深刻领悟自身的文化传统,都还只是一个过程,我们真正的目的和企图是将这样的文化思考和创作的实验带入当代现实生活里,使它们回归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因此环绕在艺术创作中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自我认同以及美学问题事实上不是一个封闭的概念,这样的形式本身有其开放性、这些本土与国际间进行的艺术进驻计划和工作展示及艺术节庆活动,背后的故事并不只属于艺术家和观众,而是属于相信艺术,具有传递文化与解读文化能力的每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