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
一国之命运,系于一国之文化。
一个能够广泛地影响世界的大国,一定是一个思想和文化输出的大国,能够在全球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生产中显示自己的文化软实力。现代性的科学技术可以奉行拿来主义,而思想文化却不能随意拼凑。当下的我们应以中国经验、中国元素来建构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社会生活理念和人生价值观,成就属于自己的文化形象的整体格局。国家如此,企业和个人亦如此——即站在人类文化价值观上的高度上,积聚能够推进和引导我们事业前进的文化力量。
回望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拜中国人勤奋(饥饿)之基因和市场经济所赐,中国大陆的经济基础、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均有了长足的进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0年二季度,以美元计,中国GDP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并不能证明中国已经完成了强国富民的目标。其实,中国经济总量 “被老二”是有赖于这一轮的金融危机的催化作用,暗中提升了中国经济的相对体量,加上统计数据的偏差,形成一种不实的表象。
尽管如此,在这一轮的金融危机中还是展现了中国许多方面(如果敢决策、集中资源、强力执行等)的相对优势,展现了我们的发展潜力,中国经济逐渐成为撬动全球经济的杠杆之一。
但是,我们更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人均GDP”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和经济发展模式也备受诟病和质疑。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会在各个方面、用各种不同方式把中国假想为其潜在对手,以此来激发本国百姓和精英的斗志,这是美国精英长期惯用的伎俩。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也更加焦虑地看待中国的发展,担心中国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在资源、环境、能源等方面的影响,会以各种方式侵占他们发展的空间,他们更加担心自己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自身的发展,也碰到了国内各种因素的约束,包括社会的多元化、民众利益诉求的公开化,环境、资源的矛盾更加突出,以及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内需相对不足、城市化进程阵痛、资产价格高涨等不利影响。
过去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物质生产的三十年,也是狂飙急进的三十年。由于走得太快,灵魂似乎已经跟不上我们的脚步,身心无所皈依,这也是信仰和文化迷失的三十年。
而未来的三十年应该是信仰和文化筑基的三十年。
英国撒切尔夫人的话曾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神经,她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用来推进自己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传染性的学术,今天中国出口是的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撒切尔是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立场看中国的,认为: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即使中国有着巨大的经济崛起成就,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但是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这也时刻提醒我们,一个国家的影响力不在于物质财富,而在于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文化输出的力度。这样的表述可以同样映照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企业除了有完善的制度建设外,更多地是靠文化价值观来运营,并且越来越看重其社会责任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创意经济和文化输出将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新动力。我们不仅要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我们还要中国创造(Creative in China)。我们不仅要有加工类产品的输出,还要有创意类产品的输出;我们不仅要有物质生产,还要有知识生产。不论是Made in China 还是 Creative in China ,其关键都在于“In China”,即“在中国”—— 关注当下、关注自身,树立理性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建立文化自觉性。